汽车行驶时的振动问题,无疑是影响乘坐体验的一大关键长沙股票配资平台,它悄无声息却又时时刻刻存在,让不少车主感到困扰。
行驶中的那些颠簸从哪来
车子开在路上,就像一不留意踩进了没井盖的下水道似的,咣当一下能把人颠得七荤八素。前几天我邻居家大小子开着他那辆二手小轿车,路过郊外那段被大货车压得坑坑洼洼的路,说是屁股都快颠成八瓣儿了,回来跟我叨叨了半天。发动机更是个“捣蛋鬼”,一启动就“突突突”地抖个不停,车子跑快点,方向盘都感觉在手里跳来跳去。
不光路面和发动机,车子本身也不消停。我记得之前听修车的老王头说过,车身那一堆铁皮板子拼凑在一起,自己也有固定的“脾气”,动不动就跟着瞎晃悠。有时候车子开到某个速度,莫名就开始嗡嗡响,座椅震得人腿发麻,我还以为是车子坏了,后来才知道可能就是车身自己在“唱歌”呢。
金属身子骨的“小秘密”
展开剩余81%这车身呢,说起来也挺玄乎,就跟咱们人身上的骨头似的,也有自己固定的动弹频率。上次去汽车厂参观,厂里那个戴的技术员指着一辆拆开的车架说,这每一块钢板、每一根钢梁,都有它自己的“节奏”。要是外部的振动跟它这个“节奏”对上了,麻烦可就大了,就像两个人走路步调一致,那力量肯定往一块儿使。
我表哥那辆越野车就有过这情况,车速跑到80码的时候,车门震得最厉害,放杯水上边能看见水波纹一圈圈的。他还特意去4S店检查,结果师傅说就是某个结构的振动频率跟发动机抖的频率撞上了,得慢慢调。你说这事儿多气人,好好的车开着开着还“闹脾气”。
振动凑一块儿的大麻烦
听说发动机里那根叫曲轴的玩意儿,转起来能产生15Hz左右的振动。我用手机上的测频率软件照过我家那辆老车,怠數的时候还真差不多在那附近。要是车身哪个部件的“小脾气”也正好在这个范围,那就好比火星撞地球,俩振动一拍即合,原本没啥感觉的小颤悠一下子就被放大了好几倍。
我姑丈以前开的那辆面包车就是,每次拉货超过500公斤,仪表盘那儿就震得厉害,指针晃得根本看不清。后来去修,师傅说是传动轴的振动跟仪表盘支架共振了,在上面加了块橡胶垫才好点。你说这共振多可恶,小毛病也能给折腾成大问题。
工程师的“防振小妙招”
不过人家汽车工程师也不是吃干饭的,早就想到这些了。在设计车身的时候,就跟搭积木似的,变着法儿调整板材的厚度。我同学在汽车设计公司上班,他说有时候为了改个几毫米的厚度,办公室里一堆人能争论好几天。还有那些焊在车身上看着不起眼的加强筋,就像给车身“打补丁”,硬生生把车身那股“犟脾气”给扭过来了。
不光调厚度加钢筋,上面还贴一种黏糊糊的阻尼材料,跟咱们贴手机膜似的,不过这“膜”可贵多了。我去年给车做保养,师傅拆开我车门板,里面就有一大块黑色的胶状东西,说是能吸收振动。之前看新闻说现在好点的车,门框、车顶、地板到处都贴着这玩意儿,难怪坐起来感觉安静又平稳。
让振动在路上就“消停”
路面的颠簸最先是通过车轮传到车里的,就像有人拿个大锤子一下下擂车轮子。所以轮胎的橡胶硬度就很讲究,太软了不耐磨,太硬了颠簸全传到车里。我之前换轮胎,老板推荐我选那种花纹深、胎壁软点的,说是开起来舒服,后来跑烂路确实感觉颠得轻多了。
悬架系统更是个“大功臣”,就像车子长了弹簧腿。上次我看过一个实拍视频,装有空气悬架的豪车过减速带,车身几乎没怎么晃,轮子自己“咕咚”一下就把颠簸给吞了。普通家用车虽然没那么高级,但减震器里的弹簧和液压油也不是摆设,能把大部分颠簸给过滤掉,就是过连续坑洼的时候还是有点扛不住。
专管缓冲的副车架
副车架这东西听起来挺专业,其实就是车架和车身之间加的一层“垫子”。我家小区门口修车铺里就扔着一个旧副车架,下面连着好几个橡胶疙瘩,捏着软软的能来回晃悠。师傅跟我说,这橡胶疙瘩可重要了,地面的冲击先撞到副车架,再通过这橡胶疙瘩传到车身,力量也就小了一大半。
你说设计者多聪明,还知道分方向调整软硬。上下方向软点,过沟过坎的时候车身就不会像坐轿子似的忽上忽下;左右方向硬点,急转弯的时候车身也不会斜得太厉害。我之前开我叔那辆SUV过弯,车速快了点,车身倾斜很小,估计就是这副车架在“使劲”呢。
振动还会变成噪音烦人
这振动烦人,吵闹的噪音更让人头疼。车子跑快了,风“呼呼”地拍在车身上,那就跟风在窗外吹哨子似的。我家那辆老车车窗密封不太好,开高速的时候,坐在后座都得扯着嗓子说话,不然对方听不清。
发动机的噪音也挺折磨人,特别是爬坡的时候,转速一高那声音跟破锣似的。还有轮胎碾压路面的声音,走那种水泥拼接路面,“咯噔咯噔”的能把人烦死。上次坐同事的新车,关上车窗几乎听不到外面的声音,他说车里塞满了隔音棉,光是隔音材料就比我车重好几十斤。
为什么有些车开起来感觉特别安静舒适?其实就是在这些振动和噪音上处理得足够细致。你对汽车的振动问题还有哪些不一样的经历或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,也别忘了点赞和分享这篇文章哦。
发布于:辽宁省优邦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